冰冻圈快速变化的关键过程研究

您现在的位置是:主页 > 专题栏目 > 冰冻圈快速变化的关键过程研究 >

简报2015年第1期(总第2期)——2014年12月中国主要积雪区科学考察顺利完成

时间:  2015-01-13 14:51  点击:  
    积雪变化对我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及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。近年来,吸光性物质通过影响辐射强迫正成为全球雪冰加速消融的主要因素。为摸清积雪快速变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机理,在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《冰冻圈快速变化的关键过程研究》的支持下,对我国冬春季积雪开展大范围理化性质的观测。2014年12月,在项目首席康世昌研究员的统筹组织协调下,由车涛研究员、井哲帆副研究员及丛志远副研究员分别带队在内蒙古-东北地区、天山-祁连山区及青藏高原地区同期开展了积雪考察。考察期间对积雪的物理属性、光谱特征进行了观测和样品采集,获取一批宝贵的数据,为定量评估吸光性物质对我国积雪消融的影响奠定了基础。本次考察的野外路线制定、观测采样方案确定及监测指标统一已于前期讨论会确定。观测方法已于2014年8月在祁连山站进行了集中培训和统一。本次考察详情如下:

1.    内蒙古中东部-东北地区。车涛研究员带队由从兰州出发,途径乌海、呼和浩特、二连浩特、锡林浩特、锡林郭勒、兴安盟、阿尔山、满洲里、海拉尔、齐齐哈尔、长春、通辽等地回到兰州,共考察22天,主要采样点包括蒙古高原、大兴安岭、呼伦贝尔草原、东北农田区,完成积雪采样16个。

2.天山-祁连山区。井哲帆副研究员带队由兰州出发,途径民乐、祁连、瓜州、星星峡、昌吉、奎屯、克拉玛依等地回到兰州,共考察16天,主要采集点包括祁连山、天山地区,完成积雪采样16个。

3.青藏高原地区。丛志远副研究员带队由兰州出发,途径西宁、日月山、玛多、类乌齐、波密、拉萨、那曲、格尔木等地回到兰州,共考察12天,主要采集点包括214国道和部分318国道以及青藏公路沿线的高山地区,完成积雪采样8个。

    三线考察队共计完成积雪观测和采样40个,数据已完成汇总,在项目内共享,目前正在组织样品的分析和测试。2015年1月中旬和3月,本项目将对北疆进一步组织考察,结合本次观测资料及样品,进一步加深吸光性物质对积雪消融的定量认识。
 
 
野外讨论准备会
 
 
野外考察路线及采样点
 

野外观测
 
 
(车涛、杜文涛供稿)

© 版权为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所有 2005 版权为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所有 2005 备案序号:陇ICP备05000491号-9

办公地址: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 电话:(86)0931-4967351

Copyright 2009-2010 SKLCS, All Rights Reserved